景星庆云,流传有序——黄丕烈题跋本《画鉴》、《文房四谱》小记
时间:2011/11/15 作者: 来源:西泠拍卖

古人言“访书”,一个“访”字,顿时令人与书互动了起来,即便在商言商,也颇能显出一股洞晓因缘聚散的练达韵味。人因书聚,书赖人传,犹如两支缠绕的藤蔓,昔日文人雅士们的赏心韵事旁出其间,今人若能攀折一二枝叶,便是三生有幸了。

黄丕烈,这位清代藏书界的宿儒一定不曾想到,2011年6月12日,在他诞辰248年之后,来自海内外的60余位学界、藏书界名士共聚杭州,参加“‘黄跋顾校鲍刻’与中国古旧书文化研讨会”,以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敬意;而黄丕烈题跋过的两部抄本《文房四谱》、《画鉴》也不曾料想,在经过近百年的沉寂,有朝一日竟会吸引众多专家学者共济一堂,观瞻研讨。

黄丕烈(1763-1825),字绍武,号荛圃、复翁,乾嘉时期藏书家之代表,文献之宗主。经他题跋的古籍,不仅意味着其本身在版本、校勘方面的独特价值,且因跋语中丰富的人文佳话在当时就颇为人所重。据乔衍琯《爱日精庐藏书志》所载,黄丕烈“身后藏书散出,多归汪士钟艺芸精舍。汪氏收购时,凡有黄氏手跋,每册要多付十元书价” 。时至今日,真正的“黄跋”古籍已稀若星凤,且多归于公藏。对于将在西泠印社2011秋季拍卖会中亮相的“黄跋”《文房四谱》和《画鉴》,当今 “黄跋”研究专家、南京图书馆的沈燮元先生表示,两者不仅在真实性上毫无争议,且流传有序,属首次发现,意义重大!

下面,我们就对这两部书作一简要介绍,以飨读者。



画鉴一卷
明抄本
1冊 白棉紙
27.1×17.6 cm
说明:黄丕烈题跋,此“黄跋”为首次发现。此书为国家图书馆所藏明抄本《画鉴》的重要校本。
文房四谱五卷
清乾隆间吴翌凤古欢堂钞本
1册 纸本
27.7×17.4 cm
说明:黄丕烈题跋,吴翌凤校跋。后经陈征芝、周星诒、蒋凤藻先后递藏。著录于《带经堂陈氏藏书目》《周氏传忠堂藏书目》《书钞阁行箧书目》《秦汉十印斋藏书目录》《黄丕烈年谱》。

黄丕烈题跋明抄本《画鉴》

《画鉴》为元代汤垕所撰,评鉴自魏晋以来的知名画家及其画作,是中国画论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此白棉纸抄本(下称西泠本),字划劲健,“玄”字不避讳,应出自明人之手。前有黄丕烈题跋一则,亦为首次发现,跋云:

《画鉴》余藏旧钞本系沈与文家故物,迭经名人校勘者。此册亦取其旧钞,故兼校之。取校旧藏,实多是正,彼已校改纷如,此本之妙,拟亦手校校彼,留此凈本可耳。辛未冬至前二日,复翁。

抄本中还夹带签条两张,分别写着“画鉴壹本/求古居藏 壹本”“画鉴 乙本”。求古居为黄丕烈的斋号。

查《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可知,现存唯一一部《画鉴》抄本为国家图书馆所藏的明沈氏野竹斋抄本《画鉴》(下称国图本),为沈与文、史臣纪、顾玄纬、姚咨、黄丕烈等人校跋,黄氏跋语如下:

此册余旧藏有年矣,历经名家收藏,并手校一过。顷从坊间又获一旧钞本,出自郡中赐书楼蒋氏,虽讹舛特甚,而字句间有可为此本校勘佐证者,悉用别纸黏于上方,旧时校语亦黏于别纸,即书校语于后,注云蒋本续校者,皆余笔也。古人审慎,多作意揣之词,故未便轻改。兹得别本为据,可释然无疑矣。闲窗枯坐,破一日工夫,校此于百宋一廛之北窗下。时浓云密布,天意酿寒,一种清冷之致,颇自得耳。辛未冬至后四日,复翁识。

对比这两段跋文,我们心中不禁升起一个疑问:两段黄跋的题写时间一为“辛未冬至前二日”,一为“辛未冬至后四日”,相隔仅一周,西泠本中提到的“迭经名人校勘”的沈与文家藏本应为国图本无疑,但国图本中提到的“出自郡中赐书楼蒋氏”的坊间旧钞本是否就是西泠本呢?为此,我们专程赶往国家图书馆求证。

虽然只能看到缩微胶片,但正如跋文中所言,黄丕烈的校语以“别纸黏于上方”且“注云蒋本续校”。于是,我们将国图本中“蒋本续校”的内容与西泠本两相对照,竟然一一吻合!共计71处。由此可以大胆推定,西泠本极有可能就是蒋氏赐书楼藏本,黄丕烈得后将它与自己先前收藏的沈氏野竹斋抄本(即国图本)进行对照,并将相异之处以别纸黏于国图本上方,注明“蒋本续校”,而留此为“净本”,因而我们所看到的西泠本版面清爽,全无校改痕迹。我们的这一推断也获得了沈燮元先生的认同。

那么,跋文中提到的“赐书楼蒋氏”究竟为何人?由于缺乏相关佐证,只能作大致推断。蒋氏或为清代藏书家蒋杲(1683-1732),他与黄丕烈均为吴县人,可称“同郡”。蒋杲早年尊师于何焯,家有“贮书楼”,一作“赐书楼”,何焯曾在此教授经学。也有学者认为,此“赐书楼”为苏州清代藏书家蒋重光后人的藏书楼名。彭启丰《蒋重光墓志铭》称其“中年杜门,博收遗书,参互稽考,著述日益富。乾隆三十八年诏开四库馆,征四方书,君已下世,子曾罃检君所鉴定秘书百种进御。天子嘉之,敕赐《佩文韵府》一部,亲制七言诗,书所进《职官分纪》之首,美其好古,复惜其不遇。”

黄丕烈苦心搜集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以作为校勘时的依据,对旧抄本更是尤为看重。西泠本虽“讹舛特甚”,但在校勘方面的价值仍非常突出,可佐证者达71处,正如黄丕烈在跋语中称:“古人审慎,多作意揣之词,故未便轻改。兹得别本为据,可释然无疑矣”。而在当今学者看来,西泠本在章节编次、语词句式、简化字、异体字等方面保留了较原初的面貌,对今人研究钞本的特点和文字演变亦具有参考意义。

黄丕烈题跋、吴翌凤校跋《文房四谱》

此《文房四谱》抄本,纸捻装,封面题“枚庵诗老手校文房四谱附黄复翁跋,一册全,书钞阁重装”。这里的“枚庵诗老”指清代大藏书家吴翌凤(1742-1819),“枚庵”是他的号;“黄复翁”即黄丕烈;“书钞阁”为周星诒(1833-1904)的藏书楼名。卷前钤吴翌凤“古欢堂钞书”白文方印和蒋凤藻“蒋香生氏秦汉十印斋考藏记”朱文方印。全文端楷抄录,书体秀逸,天头、地脚及行间有大量红、黄两色校语,皆出自吴翌凤之手。末有吴翌凤乾隆四十三年(1778)仲冬九月跋、四十四年(1779)初夏跋、夏六月跋三则,过录赵清常万历三十六年(1608)九月十三日跋一则、过录钱谦益康熙丙寅年(1686)跋一则,最末为黄丕烈嘉庆癸酉(1813)三月晦日长跋一则,详述了此书的流传过程和校勘原委。吴翌凤的跋文已见《荛圃藏书题识》,兹不俱录,黄丕烈的跋文如下:

郡中有吴枚庵先生者,余向年就试玉峰,曾有半面,未及把臂也。及余知购书,而坊间有善本送阅者,往往出枚庵手钞及家藏者,方知枚庵好聚书。其书之散逸者,太半出其亲友家,盖枚庵游楚中,书多寄诸他人所,久而不归,家属亦寻踪访之,故亲友亦无忌惮而为此也。此书却带诸行箧,越二十馀年始归,故余与订交,并请观其书。是书在借校诸书中为最精,所据有钱东涧、赵清常两家本,余校毕即还之。继思两家本皆出朱文游旧藏,朱氏书余友周香严得之最多,遂往问之,钱本固在,赵本无有也。覆取对勘,吴校有不尽据钱本与钱校赵本者,疑惑滋甚。复借吴本覆之,而枚庵所校异於钱校者,具可剖析,是钱、赵之外又成一吴本矣。往告之,故欲一证其所以异处。枚庵又取一清本相示,钱赵异字分注於下,似以前本为筌蹄也。翌日枚庵过访,竟恳割爱,欣然诺之。此书遂为余有,爰记颠末于卷尾馀纸,以誌良友之赐。癸酉三月晦日,复翁。
此外我们还得知,南京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分别藏有两部“黄跋”《文房四谱》,且与我们手头这个抄本关联甚大。为此,我们专程走访了这两家图书馆,与业内学者反复切磋,关于这部抄本的脉络终于渐渐清晰。

此抄本出自吴翌凤“古欢堂”。吴翌凤(1742-1819),号枚庵,江苏吴县人。诸生。家境贫寒,以手抄书著名于时。自乾隆三十三年(1768)起,寓居陶家东斋,以教书为业,与当时名士切磋唱和,获益匪浅,同时也开始抄书、校书、著书的活动。其间,吴翌凤向莫逆交朱奂(文游)分别借得钱谦益、赵清常两家本《文房四谱》进行校对,并以朱、黄两色以示区分,其中还结合了《文苑英华》《初学记》等唐宋类书并融入了自己的见解。

乾隆五十二年(1787),由于吴中饥荒,吴翌凤无奈远游,他的万余卷藏书在此后二十余年中丧失殆尽。随身携带的仅有抄本数十卷,而《文房四谱》即是其一。它的得存,实乃万幸!从这里也可看出吴翌凤对它是何等珍爱了。直到嘉庆癸酉年(1813),黄丕烈与重归故里的吴翌凤订交,此时的吴翌凤已年逾古稀,两人相见恨晚。当时黄丕烈手中也有一个《文房四谱》抄本(即国图藏本),但在他看来,吴翌凤的这个校本才是“最精”的,于是先后两次借校。一日,吴翌凤过访,耐不住黄丕烈的再三恳请,竟割爱将此书“欣然”让于了他。《黄丕烈年谱》记载:“十八年癸酉(一八一三),五十一岁,三月晦日跋,新从吴枚庵得钞校本文房四谱”,指的就是此书。

黄丕烈是如愿了,但在他身后,这部得之不易的抄本又开始了辗转的旅程,其间可考者有三人。据南京图书馆沈燮元先生考证,最先著录此书的是陈征芝的《带经堂陈氏藏书目》。陈征芝去世后,其藏书后多为周星诒所得,《周氏传忠堂藏书目》和《书钞阁行箧书目》中均有载。岂料周氏命运多舛,获罪入狱,其藏书又流入蒋凤藻的秦汉十印斋。书前的蒋氏藏印和《秦汉十印斋藏书目》中的著录即是明证,同时,这也是此书最后一位有名可寻的收藏者。

民国以来,这个抄本不知何故渐为人所不知,即便像潘祖荫、缪荃孙、王大隆这样的大家都无缘得见,因而在《荛圃藏书题识》及其续录和再续录中,对此书均无记载。南京图书馆所藏的《文房四谱》是戴光曾以此书为母本过录的,经过对照,可发现过录本讹误颇多;此外,国家图书馆还藏有一部黄丕烈校跋的《文房四谱》,而我们手头这部书恰是黄氏当年用以对勘的“最精”的校本。因而此书近百年来首次发现,便引起学界、藏界强烈的震动,在这一点上,我们比潘祖荫、缪荃孙等前辈们更有眼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