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器用陶匏,尚其质也,其器皆已不苦寙。后有三大一时传旧系,制度精而无匹。故但凡一壶、一卣与商彝周鼎并为赏家所珍,斯尤善于复古者与。然,时至今日,仿古之作多只得其型而不得其神。能做到神型兼备之工可谓寥若星辰。而顾景舟之模古不仅神型俱佳还做到了张弛有度,古韵洋溢于细节之处,为世人所称道。
顾景舟,本名景洲,号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及壶叟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当代紫砂陶艺名家。被称为“壶艺泰斗”和“一代宗师”,曾自创堂号“自怡軒”。在20岁左右时顾景舟便跻身于壶艺名家行列。后于20世纪20至30年代应上海古董商郎玉书邀请前往上海从事仿古做陶工作。顾景舟仿古技艺之高超令人叫绝,曾传其所作龙凤把嘴壶和竹笋小盂被当作传器为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南京博物院所收藏,直至后来其为故宫博物院与南京博物院所藏紫砂藏品做鉴定时才发现原来两馆之中竟有自己的作品。
该壶壶身作圆钟型,匀挺饱满,直颈曲流,如意耳形柄。壶体呈棕色,包浆自然。壶底款印“自怡軒”字样,壶盖款印“柏亭”。
按常理推断该壶同时印有顾景舟与陈柏亭之印,应为两位大师的合璧之品,但实则不然。根据对两位大师的生卒年份的检索发现,陈柏亭为晚清制壶名家,具体生卒年份已不可考。但其子陈少亭生卒之年份则有明确记载。陈少亭为陈柏亭之子,民国陶刻名家,生于1875年,卒于1953年。而根据顾景舟大师的释印记载,“自怡軒”应为其36年至42年所用底款之一。如顾景舟在36年便制得此壶,那么是时陈少亭已过花甲,如陈柏亭仍在世则应已过耄耋之年,应无精力再塑菁英,加之顾氏时虽已跻身名工之列但资历尚浅,因此两人合作一壶的可能性极小。
根据徐秀棠大师的记载,1936年顾景舟大师便去上海做仿古营生。这恰与所用“自怡軒”款之时期重合。而在那时,古董商也会将仿制之壶胚再加工,这些壶胚有的有做壶者之款印有的则无款。经过加工后的成品壶或充传器出让或按仿器出售。而此作品壶盖之印与壶底款印金石之味截然不同,故而推测,该壶应是顾景舟先做好壶胚,再交与古董商人,经古董商人陶刻和盖印之后再进窑烧得。
该壶曾参加浙江博物馆民间紫砂精品展展出及中国壶迷5周年精品展出,原件刊登于《紫砂印象—浙江民间紫砂精品集》第207页,其珍贵与稀缺性已为业界所肯定。
时间的车轮从没有停止它的转动,这把应时而生的美品已默默地经历了数十个春秋,但它闇然的光彩却未被岁月所掩盖。它不仅是顾景舟精湛工艺的结晶,更代表了一段历史。此刻,壶虽无言,然观者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