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春拍中国书画专场综述(四)
时间:2010/06/17 作者: 来源:西泠拍卖

古代书画历来是西泠拍卖的重点,本次古代专场共征集500余件拍品,删选后上拍380件拍品,可谓把关从严。其中有明代徐渭的《羲之笼鹅图》,陈道复的花卉手卷,文征明、祝允明的《醉翁亭记书画合卷》,倪元璐的《书画合璧卷》,祝允明、文征明等十二家《金笺书法扇册》,蓝瑛、董其昌、陈洪绶、查士标、杨文骢等的山水书画成扇,以及唐寅、董其昌、张瑞图、王铎等大家的书法精品;清代部分则有王原祁、邹一桂、张宗苍、王玉樵、郑簠以及金陵八家的龚贤、扬州八怪中金农、郑板桥、高凤翰、黄慎、李鳝、罗聘、华嵒等的山水、花卉和精彩的书法作品。另有一件曾为张大千兄弟收藏,幷被著录在《大风堂名迹》第四集中的北宋崔白的《秋兔图》,都值得关注。

《秋兔图》是一件高古作品,应该给予充分重视。纵100.5厘米,横52厘米,绘画气息、绢质以及幅宽等与所见传世北宋作品相类。曾为张善孖、张大千兄弟收藏,收入《大风堂名迹》第四集,名曰北宋崔白《秋兔图》。画上钤有宋徽宗、贾似道、赵孟頫,元内府、文征明,以及张大千兄弟鉴藏印17方。崔白生卒年不详,大约为北宋仁宗至神宗时期人(1068~1085),熙宁(1068~1077)初补图画院艺学。擅画花鸟竹禽,尤工秋荷凫雁。注重写生,精于勾勒填彩,笔迹劲利,设色浅淡,他的绘画改变了宋初以来画院流行的黄筌父子浓艶细密的画风。也画人物和佛道、鬼神、走兽等。传世作品有北京故宫的《寒雀图》、台北故宫的《竹鸥图》、《双喜图》。此画为台湾知名藏家收藏,本次付拍西泠拍卖正是从台湾征集。


宋人(旧题崔白) 秋兔图 设色绢本 镜片 100.5×52cm

《羲之笼鹅图》,水墨纸本,纵90.5厘米,横38厘米,以泼墨写意的笔法绘王羲之山阴道上书扇换鹅的故事。画中王羲之执扇席地作自赏状,小儿抱鹅趋前,颇有一种情趣。徐渭是绍兴人,王羲之则书法名之绍兴,所以在绍兴的任何一条街巷乃至乌篷船里,都有传说不尽的关于王羲之的故事,徐渭自幼耳熟能详,绘此题材如同信手拈来,所画笔墨率意,灵性得很。画上题徐渭自作五言律诗一首,未署年款。徐渭作品尤其绘画通常都不署年款。经阅读相关专家著述,以及排比权威出版物收录的徐渭书画作品可知,徐渭作品凡署年款的多为其中年即大约50岁以后所作,据此推断,《羲之笼鹅图》大约作于50岁之前,也就是徐渭因精神分裂误杀妻子幷遭下狱前后所作。徐渭是天才艺术家,但是存世作品不多,《羲之笼鹅图》面貌典型,十分难得。此作曾为吴铁声、黄葆戉收藏。吴铁声一时无查,黄葆戉则为著名书画篆刻家,民国初年以来历任安徽法政学堂教员,福建省立图书馆馆长,上海美专绘画系主任等职,幷任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主任、编审20余年,是一位精鉴善赏的行家。


徐 渭(1521~1593) 羲之笼鹅图 水墨纸本 立轴 90.5×38cm

唐寅《送陶太痴教谕临川序》为张大千大风堂旧藏之物,纸本,手卷,纵25.8厘米,横218厘米,行书录《送陶太痴教谕临川序》全文,作于“正德癸酉腊月上九”,款署“前乡贡进士苏台唐寅书于洪州铁柱观”,印钤朱文“唐伯虎”、“六如居士”。“正德癸酉”即1513年,时年唐寅44岁。卷前卷后分别有“大风堂珍藏印”、“第一希有”、“别时容易”、“不负古人告后人”四方印钤于幅内。前有张大千“唐子畏送陶太痴教谕临川序真迹”引首,题于“戊申之闰七月既望”即1968年7、8月间,此时张大千居巴西八德园家中(这年11月底,张大千曾赴美国治疗眼疾),引首应该是他在巴西题写。后来此卷溢出,溢出之前,他在卷后钤“别时容易”印。“别时容易”是张大千的重要收藏印,通常这方印他只钤于从他手中流出的重要古代名迹上。此印后来不慎丢失,再次出现的时候是在美国,现藏普林斯顿大学艺术馆。而此卷流出去的具体时间虽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是1949年他离开大陆之后,这从所钤“不负古人告后人”印中可知。张大千有多方“不负古人告后人”印,用得较多的是两方,一为方形,一为长方形,均为阳刻元朱细文印。1949年前他在大陆时所钤“不负古人告后人”印多为方形那方,离开大陆的时候,大约因为当时战乱匆忙,这方印可能遗留在了大陆,于是他在1951年请张祥凝另刻一方,即此卷所钤这方。在张大千收藏过的作品上,凡钤“别时容易”印的都有一种惜别的伤感在其中,因为“别时容易见时难”。但是张大千没有想到,他在巴西又见到了这个手卷,引首大约就是复见此卷时题写的。1983年春节,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举办明四大家专题展览,幷向海内外重要收藏家征借展品,唐寅此卷即为此次展览的重要展品。展览的同时,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选编重要展品辑印画册《明代沈周唐寅文征明仇英四大家书画集》,《送陶太痴教谕临川序》入选其中,刊于画册第81页。


唐  寅(1470~1523) 行书 送陶太痴教谕临川序卷(局部)
纸本  手卷 1513年作 引首:26×97cm  画心:25.8×218cm

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明成化、嘉靖年间苏州人,才学出众,与徐贞卿、祝允明、文征明合称为“吴中四才子”。弘治十一年(1498)举南京乡试第一名,但是没有想到,在第二年的会试中因为卷入“科考舞弊案”被取消资格,幷责以刑狱,从此绝意仕进,专志书画,此卷款署“前乡贡进士”指得就是这件事。此卷书法清逸俊雅,品相亦佳,又曾为大风堂藏物,更有重要展出背景,值得宝藏。

倪元璐《书画合璧卷》极为难得,一诗一画,诗为五言,名曰《古盘吟为范质公吏部》,所书结体端庄,用笔沉稳。画则以淡墨绘将乐砚山,峰峦五起,形状奇妙,轻擦浅染,玲珑剔透。该卷在乾隆年间已被著录在陈焯所著的《湘管斋寓赏编》第四卷中,上海书店也为之出版拉页式单行本,童衍方先生为单行本写有后记。单行本出版后,有人从上海将书寄至香港赠送董桥先生。董桥先生观册大喜,作一篇《倪元璐的字真帅》的文章,娓娓叙说与此册相关的人和事,其中叙及“一九六八年,张大千将旧藏倪元璐写的《古盘吟》,送给了台静农,并照台静农的嘱咐补画了一幅《石交图》,提醒台先生把乾隆年间陈焯所著《湘管斋寓赏编》里著录的倪元璐书画合璧卷考证文字抄在卷末。那是说,倪元璐生前为好友范景文抄录《古盘吟》画了石交图,世称书画合璧卷……”可惜,张大千和台静农二位先生生前都无缘见到这个手卷,真是憾事。1990年台静农先生将张大千送赠的旧藏倪元璐《古盘吟》捐给了台北“故宫博物院”。(董桥先生的文章见2008年11月2日东方早报)。中国书协研究部副主任刘恒先生也为此卷撰有《贞石见风骨,诗笔溢清芳——读倪元璐书画合璧卷》的专门文章(见本期《通讯》)。毫无疑问,《书画合璧卷》是一件值得高度关注的倪元璐精品手卷。


倪元璐(1593~1644) 书画合璧卷(局部)
水墨纸本 手卷 1638年作 引首一:26.8×100.5cm  引首二:27.8×63cm
画心:25×332cm 跋文一:27.8×34.5cm 跋文二:25×55cm

十二开明代泥金书法扇页册是可圈可点的传世艺术佳作,其可圈点处有三:一、十二帧扇页俱为泥金底子,品相佳;二、十二位书家均史册有载,都是名家;三,十二帧书法皆为书家得意作品,非常难得。如果按生年排列,十二位书家依次为:祝允明、文征明、文彭、周天球、王世懋、屠隆、张瑞图、文震孟、侯豫瞻、陈元素、归庄、吴山涛,其中除了归庄与吴山涛生于明末万历、天启年间,卒于清初康熙年间以外,其余十位均为明中期的天顺至晚期的崇祯年间人,幷且都是学养书艺俱佳的硕学之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本泥金扇册是明中晚期书法的一个缩影,这是这本册页最可圈点的地方。


祝允明、文征明、文 彭、周天球、王世懋、屠 隆、
张瑞图、文震孟、侯豫瞻、陈元素、归 庄、吴山涛 明贤法书扇册
泥金纸本  扇页(十二开选四) 1644年作
19×54cm 17×52.5cm 16×47.5cm 17×55cm
17×49.5cm 17×52.5cm 18.5×52.5cm 16.5×50.5cm
18×55cm 16.5×52cm 16×50.5cm 17.5×51cm

在金笺扇面上作书法幷不容易,要写得纵横驰骋难度就更大,不仅因为金笺比宣纸难吃墨,还因为要受到形式的局限。但是十二帧扇面的书法写得都很好,无论是祝允明、张瑞图的草书,还是文征明、文彭父子的亦行亦草,抑或周天球、文震孟、吴山涛等人的行书,家家都是张弛有度,挥洒自如,丝毫没有因为金笺扇面的昂贵被束缚手脚,也没有因为书家的“张狂”(比如祝允明)无视扇面的形式难度,而是在“法”与“非法”之间恰到好处地施展才华,难能可贵,保存得那么好,就更不容易。在今天的艺术市场上,求一帧明代金笺扇页书法或许不难,但是求一册就难,求一册品相既好书法尤佳,而且可以大致看作是一个时期书法面貌的金笺扇册则更难,当引为重视。
说到金笺扇面书法,本次拍卖会古代专场另有一把成扇同样值得一说。

此扇蓝瑛绘山水,董其昌、李流芳、严调御作书法。金笺泥金细腻,敷纸平匀,熠熠闪赤光,堪称上佳。蓝瑛以素笔落墨绘山水,不染一色,在弯环窄小的扇幅里,一畅辽廓,极为从心所欲。而一把成扇让四位晚明书画名家,幷且是声名相当的书画名家集于一体,这在我们可以见到的成扇中是很难得的,成就此事的是吴仲言。

关于吴仲言及其这把成扇,本期通讯有专文解读,可供参考。

张瑞图是晚明大书法家,万历三十五年(1607)丁未科的探花。不善政治,官却做到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最后还是摆脱不了厄运,因为替大奸臣魏忠贤在杭州所建生祠书碑致祸,当明熹宗朱由校驾崩,其弟朱由检嗣位后于崇祯二年将他列入“逆案”,论徒三年,最后以纳资才赎罪为民。因为科举成功而误入仕途,他的一生可以厚厚地写一本书。从此张瑞图仿佛洗了一次脑,于人于事都开始改变,60岁后归隐福建晋江老家,每天诗文书画、诵经礼佛,在“白毫庵”里以“书画禅”自娱。而其书法面貌却因此由为官时的狂悍、咄咄逼人状态进入率意天真、从心无拘的境界。没了官做,却找回了文人和书法家的张瑞图的本来面目,这样的人生历程如同一面镜子可以映照后人。《行书五言诗轴》就是他退出官场之后所作,通轴结字茂密紧峭,用笔方折互参,布局字密行宽,气势酣畅淋漓,为其晚年佳作。绢本,品相亦佳。曾为清代著名金石家、收藏家吴平斋收藏,钤白文“归安吴云平斋审定名贤真迹”收藏印,是为难的。

草书《临王羲之帖》则为王铎妙笔。王铎是一代书法大家,不仅在明代书法史中具有突出地位,在中国书法史上也占有一席位置。然而其一生处在改朝换代的明清交替时期,人生道路颠沛流离,孜孜以求的仕途在后人的眼里其实是他最不该走的一条路,他却为之得意。与张瑞图一样,他也是因为科举的成功而误入仕途,尽管官做得很大,无论在晚明的崇祯朝,南明的弘光朝,还是在清代的顺治朝,他都是官晋二品,地位显赫。然而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十五日,当豫亲王多铎率清军兵临南京城下之际,他与钱谦益等数百明朝文武官员开城门迎降清军,尽管此举让南京免遭像扬州一样的“十日屠城”,他却因此染污,当历史进入“乾隆盛世”的时候,被打入“贰臣”之列,从此不得翻身,为后人留下了说不尽的话题,以至人们评论王铎书法,总得先贬其人生,再褒其书法,绕一个大圈子。这话说来长了,不说也罢。


王 铎(1592~1652) 草书 临王羲之帖 绫本 立轴 1642年作 218×49cm

草书《临王羲之帖》作于“壬午”即崇祯十五年(1642),此时的王铎已被崇祯帝任命为南京礼部尚书,但因为时局混乱,辗转多时他也未能到任,先是被李自成的农民军围追,继而又遭父母及子女妻子亡故,厄运连连,苦不堪言。此轴为“超宗老词宗”作,作于何地他没有交待,应该是辗转南京赴任途中。王铎一生无论喜悲,遣其兴者两件事:吟诗或作书。他也饮酒,但饮酒与吟诗作书往往配伍。诗多悲戚,书则泻情,故其书法草书最妙。草书的表情功能无以替代,也不可名状。此轴虽为临帖之作,其实是王铎借先人墨迹与情博弈,渲泻胸中积愤。所书正是其情无可遏的“一笔书”。写得如何?一言以蔽之:痛快淋漓。纵218厘米,横49厘米,绫本大幅,更为难得。

陈洪绶《歌诗图》,设色绢本,立轴,纵105厘米,横49厘米,绘人物故事。高士持卷诵咏,有二女,琴女绘背影,席蒲团,作弹拨状;仕女侧身执如意,席垫毯,神态静穆,如洗耳恭听。笔法则勾以高古游丝描,紧劲绵密以外,凝聚力量,使线条不仅灵动,更体现人物精神的高古气质。设色淡雅,气息古穆。款署“□迟洪绶画于溪亭”,“迟”前有类似“一”字笔划,但显然不是“一”字。察而后知此处有旧补,所谓“一”字,应该是“老”字残剩笔划,如此全款应为“老迟洪绶画于溪亭”。陈洪绶是浙江诸暨人,屋前有枫溪,1630年他在宅园内筑醉花亭,1633年起吟诗作画始署“溪山”“溪亭”等地名。而以“迟”为号,陈洪绶有悔迟、弗迟、勿迟、老迟等,为什么在一个“迟”字前面先后会冠以“悔”、“弗”、“勿”、“老”等字?甚至出现自相矛盾,比如“悔迟”与“弗迟”?其实它流露了陈洪绶由明入清后复杂的情感,“是儒家道义的自我及艺术家寄情笔墨的自我无法解决矛盾时的表现”(翁万戈语)。排比陈洪绶传世作品,最早以“迟”署款(无论诗歌还是绘画)大约是在“丙戌”年(1646年),即陈洪绶49岁那年。他一生享年55岁,所以,凡以“迟”字署款的,无论前面冠以“悔”、“弗”、“勿”、“老”哪一个字,均为陈洪绶晚年所作。


陈洪绶 《歌诗图》 设色绢本 立轴 105×49cm 说明:谢稚柳题签。

《歌诗图》乃谢稚柳所名。此画为原华东局秘书长兼机关党委书记李宇超旧藏。李宇超字任西,号越公,羽超等,斋号倚琴楼,是一位上世纪二十年代参加革命的老干部,“文革”中于1968年被林彪反革命集团迫害致死。李宇超生前与谢稚柳友善,从李宇超1968年含怨去世可以推断,谢稚柳鉴赏此画应该是在“文革”之前,签条即出自谢稚柳之笔。

查士标是清初新安派画家的重要代表,字二瞻,号梅壑等,生于明万历43年(1615)。他本为晚明诸生,30岁左右遭遇明朝灭亡,从此放弃仕进之途,专事书画,属由明入清的遗民画家。查士标勤于学习,但是疏于人际交往,其深层次的原因就因为亡明逃世。书法学米芾、董其昌,山水初学倪瓒,后来追吴镇,再后来也是受董其昌的影响。与别家不同的是,他因为家藏许多鼎彝及宋元真迹,故得近水楼台,别具一种鉴别知识,幷以之反哺于画,形成笔墨萧疏、气韵荒寒的绘画面貌,所作有“逸品”之誉。

《溪山草亭图》作于1665年,为其中年所作。绢本,纵193厘米,横47.5厘米。构图疏朗,用笔淡逸,颇有飘缈世外意味,绘画衣钵从近景的溪桥树石的描绘中可知,传之倪云林、董其昌,是典型的查士标面貌。左下方有两方收藏印:“穞园夫妇行箧所携”,“暗将心事许烟霞”。穞园即湖北潜江人易宗菉。易宗菉,字均室,号穞园等,他是黄宾虹的朋友,一位精于金石学的著名书画家,有多种相关著述行世,幷好收藏。《溪山草亭图》为其所藏爱物之一,随其行踪又南又北。易宗菉1969年去世,《溪山草亭图》何时流出易家则不得而知。

《高士临流图》是一幅颇得逸趣的作品。杨文骢为晚明著名画家,字龙友,原籍贵州,客籍金陵(南京),万历47年举人,官至兵部右侍郎。他与弘光朝辅臣马士英为亲戚,幷于马士英中进士之年中了举人,随着马士英的当权而步入仕途。然而在清军大兵压境之时,马士英捆绑财宝仓皇南逃,杨文骢则率军抵抗至战败,被俘后不降而死。杨文骢善交游,与当时文人多有结谊。擅书法尤善行书,所书有清俊之气,甚为时人喜爱。绘画则得吴伟业褒奖,名列“画中九友”之一。《高士临流图》以干笔淡墨绘山水,画面清润,云水交合,画中一长者徜徉山水间,状若觅诗,作品富溢文人逸气。上方有长题,乃一则美文,是以比兴之法对画中人物作赞美。画为“士安词盟”作,未署作年,作画地点为“醉李舟中”。“士安”何人不得而知,但既为“词盟”,即使不是杨文骢的复社盟友,也一定是杨文骢敬重的志同道合的文友,这从长题中可以得到证明。醉李则在浙江桐乡,那是江南水乡的腹地。醉李本作檇李,是一种嘉木,结实为果中珍品,成熟时色红味鲜,啄一小孔,插一细管可以吸食,是其与其它李子不同之处。因其味让人陶醉,所以檇李又叫醉李,乡人以之代指地名,从此这方水土名扬天下。当年浙江嘉兴、桐乡一带,水网比今日发达,苏、锡、常,杭、嘉、湖就是因为四通八达的水网连成一片,乡人出行,非舟莫行。文人们最爱乘舟出游江南,所以醉李又是文人兴会的地方,尤其是每年七、八月份的果熟时节,文人们纷纷前往,品醉李,吟诗作画,不亦乐乎。明中期的吴门画家们就喜欢去那里,明末时候,杨文骢的朋友蓝瑛也常去那里,幷于“醉李舟中”寄兴丹青,他的名作《江皋话古图轴》就是在“醉李舟中”所作。《高士临流图》水墨纸本,纵135.5厘米,横49.5厘米,品相完好,民国时归藏知名收藏家秦通理,右下角“颐椿庐秦通理藏书画印”即为其所钤。

王原祁《仿子久山水》作于康熙庚辰(1700)四月,时年59岁。这件作品与王原祁其它传世作品不同的是,它是一幅绫本山水,这甚为少见,本期通讯有署名文章作解读,可参阅。此作旧裱,右下角有三方收藏印,分别为兰陵、清群簃鉴赏,郁兰堂珍赏。这幅画后来的收藏者是兰州大学历史系著名学者赵俪生教授,赵教授教学之余酷爱书画收藏,所藏既富且精。然而一场“文革”他的大多数藏品被抄,如今一些藏品已经成为博物馆的重要收藏。2007年西泠秋拍那本金农、罗聘的《动物花卉合册》即出自赵俪生所藏。赵俪生珍爱书画,一般不对所藏书画重作装裱,而是尽量保持本来面貌;也不对所藏书画钤印题跋,他知画、惜画,但是低调。这与那些幷不懂画,却动辄大字作跋的人违然有别。此画裱工考究,民国手织耿绢挖裱,连史纸复背既薄又挺,圈档平匀无绉,垂地自然。幷以上好织锦镶牙条,牙条上宽下窄,合乎规矩。天杆签条上写有“戊午四月购于津门”数字——据赵俪生后人介绍,这是赵俪生上世纪五十年代购藏此画时已有旧签。由此我们知道签条是赵俪生之前的某位收藏家所题,而从此画民国手织耿绢挖裱来推测,题签的“戊午四月”应该是1918年。《仿子久山水》问世已300多年,品相却如此完好,是因为那些留名和不留名的收藏者对这幅作品的呵护与珍惜。山水无言,艺术当传之永远!


王原祁(1642~1715) 仿子久山水图 水墨纸本 立轴 1700年作 154×48cm

《历代名姬图》为书画合册,一画一书,各十二开,绢本,各纵66厘米,横46厘米,王朴(字玉樵)绘图,陈奕禧作书法,扉页题“兰蕙衡鉴”。十二幅图绘十二名姬,分别为西施、卓文君、冯媛、王昭君、赵飞燕、蔡文姬、潘妃、红拂、江采萍、虢国夫人、关盼盼、冯小青,绘工极精,书画幷茂。此作原为温州一颇有积藏的人家所有,“文革”时被抄,存温州市博物馆。“文革”结束后落实政策,归还物主,但是领还时因为画上缺少藏者印记等凭据碰到麻烦,幸好物主保留了原裱夹板中的一块,凭此再加上户口簿方得领回。1986年,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据此出版《历代名姬图》挂历,谢稚柳为之题名。


王 朴[清 康熙] 历代名姬图 设色绢本  册页(二十四开) 画:66×46cm×12 题跋:66×46cm×12 扉页:60×47.5cm×4 59.5×46cm×4

邹一桂《百菊图卷》,设色绢本,纵25厘米,横525.5厘米。据卷上题识,乾隆庚午(1750)“一桂菊花卷春以进,共一百种”,所绘是“先五叔家园艺菊,集诸父分题……赏得七律百首”,此时“一桂方十龄,仅能作举业……”云云。艺菊在清康雍干时期是宦家富户普遍喜爱的一件雅事,大户人家多有园圃,并不惜工本从南方各地购菊种种,植于园内,秋霜初降,园内繁花似锦,争奇斗艳,于是邀人吟诗摹图,不亦乐乎。邹一桂此卷所绘是其五叔家园所艺之菊,但是因为是他10余岁时的往事,距今已历五十余年,当年盛况,尽管思之如在眼前,但记得的是花容,长辈们所吟之诗已不可得,故而绘来情意绵绵,有一份念想在其间。从“一桂菊花卷春以进”一语可知,当年邹一桂应该曾经奉命作《菊花卷》,查《石渠宝笈》,“续编”中二(4) P1198有邹一桂《百菊图》著录。而在此卷题跋中还有“副本以纪……”诸语,因此可以推断此件《百菊图卷》是邹一桂当年“菊花卷春以进”之外的自存副本,这是十分难得的。

张宗苍是乾隆时期的重要宫廷画家,以山水邀宠,一生得乾隆恩遇殊多,曾官乾隆朝户部主事。所作山水,用笔沉着,山石皴染多为干笔,林木间则以淡墨干擦相结合,故其所作有一股葱蔚免俗气息,与宫廷诸家的甜熟之气违然有别。乾隆喜其绘画,宫廷各殿有大量收藏,仅《石渠宝笈》著录就有一百六十件。此幅《松溪观泉图》作于1727年,为其中年所作。水墨纸本,纵111.5厘米,横47厘米,通幅呈现的正是他沉着用笔、淡墨干擦的特点,是张宗昌的山水佳作。此画民国时曾为知名收藏家颐椿庐主人秦通理收藏,品相完好,值得关注。


张宗苍(1686~1756)  松溪观泉图 水墨纸本  立轴 1727年作 111.5×47cm

佚名《乾隆帝后像》,设色绢本,纵62厘米,横121厘米,以西洋法绘着吉服男女半身像。画中男子气宇轩昂,女子端庄贤慧,从各自吉服冠上的饰物、吉服袍上的纹饰看,他们应该是清代某位皇帝与皇后的绘像。经比对北京故宫所藏帝后像、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所藏《乾隆及后妃像卷》,可以确定画中所绘为乾隆皇帝及孝贤皇后。孝贤皇后即富察氏,雍正五年(1727)由雍正皇帝选择与宝亲王弘历完婚,是宝亲王的嫡福晋。1736年弘历继位后于乾隆二年册立富察氏为后。乾隆十三年(1948)二月,在随乾隆去山东祭孔返回途中病故于德州,时年38岁。从人物形象看,所绘是乾隆继位不久面貌。旧裱,品相亦佳,是难得的乾隆帝后绘像。


佚 名 乾隆帝后像 设色绢本 镜片 62×121cm

古代专场的“扬州八怪”作品也极为精彩,计有金农的梅花、书法,郑板桥的多幅墨竹,黄慎的书法,李鳝的十二开《墨花册》,高凤翰的隶书《砚铭》及《芭蕉菊石图》,罗聘的《香雪海图》等等,限于篇幅,仅以金农、郑板桥两家举例。

金农的两件作品为一书一画,画为《红白梅花图》,绢本,纵90厘米,横30厘米,品相完好,钟银兰先生2001年曾为此画撰写鉴赏文章,(见《荣宝斋》2001年第3期),娓娓叙说金农画梅特点,为把握此作提供了方法,可参阅。书法则是金农的一本漆书册页。金农是乾隆时期的书画大家,名列“扬州八怪”之首,画梅花清韵卓绝,绘人物气息高古,作书法——特别是他的漆书,被认为是冬心诸艺中最独具面貌的一项。中国文字的历史如果从形意完备的甲骨文算起,至少已经有3000多年了。书法是伴随着文字的兴起而兴起的,之后历经大小篆、隶楷行草,字体由繁而简,技法及书法的内涵表达却与之相向,由简而繁,从结体到用笔,一部书法史可以说备览无遗,能够做到和可以想到的几乎都有人去实践了。所以一位书家欲求变化,形成所谓自己面貌,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有时它的代价是穷一生之力。但是没有自己面貌就不能称家,无论书法绘画都一样。金农则做到了,不仅出了面貌,而且是大面貌。他的漆书将《国山碑》和《天发神谶碑》融于汉隶唐楷之间,以大拙返雅的面貌,开前无古人新格——初观漆书,不以为然,再观则美,之后愈观愈美,乃至后味无穷。这就非常了不起,这样的书法绝不入俗流,金农格调之高正在于此。此册为金农63岁时所作,纸本,乌丝栏,19开,画心各幅墨竹,黄慎的书法,李鳝的十二开《墨花册》,高凤翰的隶书《砚铭》及《芭蕉菊石图》,罗聘的《香雪海图》等等,限于篇幅,仅以金农、郑板桥两家举例。


金 农(1687~1763) 隶书册(局部) 纸本  册页(十九开选六) 1749年作 26.7×28.2cm×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