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充和的生平与艺术
时间:2010/06/17 作者:白谦慎 来源:西泠拍卖

1913年,张充和生于上海,祖籍安徽合肥。淮军将领出身的曾祖张树声为晚清名宦,官至两广总督、通商事务大臣。辛亥革命后,张充和的父亲张冀牖迁家到苏州,在那里办乐益女中,倡导新式教育。但张充和出生后不久即被祖母抱养,在安徽老家接受传统教育,九岁时在吴昌硕弟子、精于楚器研究的考古学家朱谟钦(拜石)先生指导下学习古文和书法,直至十六岁才回到苏州接受新式教育。

1933年,张充和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作旁听生,次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当时北大文科教授中颇多硕儒,如胡适、钱穆、闻一多、俞平伯等,张充和都听过他们的课。1935年,张充和病休,回苏州养病,并参与经办父亲开创的中学和其它工作。1936年,《中央日报》副刊编辑储安平赴英国考察留学,张充和接任副刊编辑,在此期间,发表了一些小说和散文,文笔清新。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充和先赴安徽老家避难,后辗转抵达昆明,任职教育部,和朱自清、沈从文等一起编教科书。是时北大、清华、南开也西迁,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昆明成为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心。在昆明张充和与许多学术界和文化界的人士均有交往。


1940年,张充和转往战时的陪都重庆,任职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当时,许多沦陷区的文化人士也先后来到重庆,使抗战时期的重庆成为后方的一个文化中心。在当时重庆的文化界中,有不少诗人、书法家和画家,文艺活动也相当活跃。在此期间,张充和也和不少文化人有诗词翰墨往还,并成为沈尹默先生的学生。


1945年抗战胜利,次年张充和返回苏州。1947年,张充和应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先生的邀请,到北大教授书法和昆曲。同年9月,与当时北京大学西语系外籍教授、德裔美籍学者傅汉思相识,次年11月结婚。1949年1月赴美定居。

俞平伯(1900~1990) 槐屋词
纸本信札 一通
1978年作
内文:25.5×21cm 信封:26.5×19cm



    1949年至1959年,傅汉思在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工作,张充和也任职该校东亚图书馆。1959年,傅汉思在斯坦福大学任中国文学助教授,两年后被耶鲁大学东亚系聘为教授,举家迁往美国东部的新港,张充和也开始在耶鲁大学美术学院讲授中国书法,直至1985年退休。
    张充和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上有很全面的修养和很高的造诣。她工诗词,年轻时曾请戏曲专家吴梅先生为她改词(吴梅先生是苏州人,为张家世交)。在重庆时,她也曾向沈尹默先生请教诗词。沈先生以“词旨清新,无纤豪俗尘”来评价她的词。与其唱和者,也常为一时之选。她还通音律,能度曲,每有佳作,辄擫玉笛吹奏。
    张充和自幼研习昆曲,在这方面有很高的成就。1940年,她在重庆主演昆曲《游园惊梦》,文化界为之轰动,章士钊先生特赋七律一首志感,诸诗人纷纷唱和。移居美国后,她长期担任美国昆曲学会顾问,组织演出,举办学术演讲,为在西方介绍中国戏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书法是张充和一生的爱好。她五岁开始学书,初以颜字打基础,后兼学诸家,于隶书、章草、今草、行书、楷书皆有所擅。少年时,便为人作榜书。二十多岁时所作小楷,气息清朗,格调高雅。流寓重庆时,在沈尹默先生的建议下,研习汉碑、墓志书法,书风转向高古。今天已是九十七岁高龄的她,不复登台表演昆曲,也很少作诗赋词,但依旧每日临池不辍。

张充和(1914~ ) 五毒图
水墨纸本
画心 29.5×21.5cm


    张充和于绘画虽不曾师事名家,但家中旧藏古画甚多,所临名迹亦勤,又曾与江南名画家樊少云等有交往,加之书法功力好,兴之所至,寄情点染,亦能别成一番韵致。
    余英时先生在为笔者所编的《张充和诗书画选》所作的序中所说:张充和“自童年时期起便走进了古典的精神世界,其中有经、史、诗、文,有书、画,也有戏曲和音乐。换句话说,她基本上是传统私塾出身,在考进北大以前,几乎没有接触过现代化的教育。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只有极少数世家——所谓‘书香门第’——才能给子女提供这种古典式的训练。” 可以说张充和是历史悠久的文人艺术传统在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代表之一。
(作者为美国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终身教授、哈佛大学艺术史系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