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春拍中国书画专场综述(一)
时间:2010/06/15 作者: 来源:西泠拍卖

在09年西泠秋拍上,一幅赵之谦的“有万憙”横披以336万元成交,创造了赵之谦书法的最高记录,究其原因不外三点:大师所作、书法好和内容吉祥。就在那场拍卖会刚刚结束的时候,西泠拍卖已经说服收藏家,征集了吴昌硕那幅广为人知的“日有憙”横披奉献本次春拍。吴昌硕的身份地位不用介绍,他是艺坛丰碑,人人仰慕。而这幅横披无论从内容还是书法看,都是吴昌硕书法艺术面貌的完美体现,相信一定会为大家喜上添憙。以此为领衔,本次西泠春拍共推出50余幅吴昌硕书画作品,其中书法有行书、篆书,绘画以吴昌硕最擅长的花卉为主,形式则有立轴,横披、册页、对联等,规模质量都可圈可点。限于篇幅,综述部分选三幅举例。


吴昌硕(1844~1927)行书 日有喜 纸本 镜片 1926年作 33×115cm

《红梅图》作于“光绪戊申春仲”即1908年,时年吴昌硕65岁。设色纸本,纵232厘米,横71厘米。绘拳石梅花,三四虬枝从幅底擎天而上,枝既繁,花亦密,于凌寒中绽放得昂扬而热烈。吴昌硕作花卉突出的胜人处,一为气,二为书法,所作视觉效果酣畅淋漓即由此而来,《红梅图》呈现的正是这样的面貌。画上长题乃一首七言绝句,从画幅左侧自上而下一溜写来,痛快无比。大约此画尺幅大,让吴昌硕有一种从心所欲、毫不局促的创作快感,通幅作品有一股勃勃生机洋溢在梅枝花蕊间,传达了无限春意,给人欢喜。是一幅值得收藏的好作品。


吴昌硕(1844~1927) 红梅图 设色纸本 立轴 1908年作 232×71cm

《神仙富贵图》为吴昌硕82岁时所作,曾为上海博古斋旧藏,幷作为西泠印社出版社《中国书画名家集萃•艺苑珍赏》封面刊行。此作纵129厘米,横56厘米,满幅构图,高处牡丹,低处水仙,间以湖石,错落得既有参差又有层次。将富贵清气合于一图为吴昌硕所拿手,寓目养眼,会心如意,悬之厅堂,更是满壁生辉,彰显主人品位。一幅好画!


吴昌硕(1844~1927) 神仙富贵 设色纸本 立轴 1925年作 129×56cm

另一件是成扇《秋菊益寿》,作于1922年。书法绘画均出自吴昌硕之手,书临石鼓文,画绘大丽菊,都呈一种豪迈面貌。石鼓文为吴昌硕一生所傍依,是他的艺术源泉,他由石鼓文而行草,而篆刻,而花卉,一生受益,终身不辍,至晚年还是不断临写,这是大师的谦逊,也是吴昌硕成功之所在。此扇所临为石鼓第六,结字娴熟,用笔却生辣,乃上乘之作。绘菊更是痛快淋漓,一丛菊花从扇右出枝,笔笔生发,仿佛有限的扇面可以让他作无限驰骋,画得灿烂而热烈。画作于1922年,这一年他79岁,上半年西泠印社为其在孤山作寿幷铸立铜像,吴昌硕欢喜无比。下半年他一度精神不振,而至秋菊花开的时候豁然病愈,吴缶老非常开心,重新刊登润例,来了创作激情。那个下半年,他画了多幅菊花牡丹题材作品,所绘都是灿烂热烈。此画题诗中有“湌(餐)英能益寿,根下有丹砂”句,表达的就是这种欢喜。晚年吴昌硕,最大的欢喜就是祈盼身体健康,此扇虽为友人所作,却是喜己喜人,普渡天下,是大乘胸襟。

《拟董巨二米大意》是黄宾虹的大幅作品,纵173.5厘米,横91.5厘米,几近六尺整纸。这样的大幅作品在黄宾虹作品中尤其是流传民间的作品中不多见。作于1944年,时年黄宾虹81岁。此画作于北京,但是却长期流转在香港,可能后来“锦文”先生去了香港。1961年香港艺术轩出版。《黄宾虹先生画集》,此画收入画集第63页;1980年香港艺术中心、香港大学艺术系联合举办“黄宾虹作品展”,在所出画册中著录了这幅作品;1990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画家黄宾虹年谱》,也著录了这幅作品。这是一幅应该永久珍藏的黄宾虹山水佳作。


黄宾虹(1865~1955) 拟董巨二米大意 设色纸本 立轴 1944年作 173.5×91.5cm

《云山松影图》为黄宾虹88岁时的作品,弥眼望去,一片浑沦,突现了晚年黄宾虹用墨“黑湿浓”的艺术面貌。晚年的黄宾虹对墨法的研究和费心超过了他对笔法的兴趣,尽管此时他眼疾日重,也尽管这一年他所任职的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即今中国美院)受当时思潮影响,禁止学生观摩、研习传统旧画,他和潘天寿的作品在学校举办的师生画展上被冷落地挂在暗角和走廊里,但他依然故我。88岁的老人了,为之思考和实践了一生的绘画尤其是山水画,此时正向着美术的高峰发起冲击,怎么会受目光短浅的思潮影响呢?他的睿知和执着支持他奋勇攀登,这就是黄宾虹的艺术胸襟和栖霞岭时期的绘画状态。人入了境界,心才无挂碍,因此老人信手拈笔皆化机,随意着墨都得意,笔墨所至,处处松灵。且读画上题识:“虎儿笔力能扛鼎,余得小米云山松影轴,置行箧中,垂四十年未尝去诸身也。辛卯八十八叟宾虹。”如同天上飘来一朵有记忆的云,忽然发现有一片山水可栖身,于是就落到了这幅画上,黄宾虹晚年许多妙语都是这样信手题到画上去的。所题为一则往事,黄宾虹轻轻一点,却点出了他的画学渊源——虎儿、小米就是米友仁,宋代大画家,米芾的儿子。妙!

齐白石《鱼乐图》原为白石老人家属所藏,作于1936年,纵135厘米,横30.5厘米。这是一幅对于齐白石及其家属而言具有特别意义的作品,画为白石夫人胡宝珠作,在《白石老人自述》里,关于这幅画的创作背景有清晰记载:“四川有个王姓(赞绪)的军人,托在北平的同乡常来请我刻印,因此,同他通过几回信,成了千里神交。春初,寄来快信,说:蜀中风景秀丽,物产丰富,不可不去玩玩,接着又来电报,欢迎我去。宝珠原是出生在四川的,很想回娘家去看看,遂于阴历閠三月初七日,同宝珠、良止、良年两个孩子,离平南下……宝珠的娘家在转斗桥胡家冲,原是酆都县属……我们到了宝珠娘家,住了三天,我陪她祭扫她母亲的坟墓,算是了却她一桩心愿。我有诗说:为君骨肉暂收帆,三日乡村问社坛。难得老夫情谊合,携樽同上草堆寒。”(《白石老人自述》P191)诗中“为君骨肉暂收帆”的地点就是画中款上所署泊舟之地酆都,而画中所绘三条快乐的鱼儿,其寓意不言而喻,那是一路乘舟南行的白石家人,所以笔墨中饱含浓情厚意。这件作品曾被白石老人藏之箱底,是其《白珍集》中的作品,非常难得。

成扇《竹石图》是潘天寿的水墨妙笔,绘一竹一石,仿佛随意拈笔,却是浓淡疏密皆有韵味,甚为得意。倪云林当年谓其画竹乃“聊写胸中逸气”,故“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所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潘天寿绘此小幅,境界正与之相同。而此帧更妙的是画上题诗,行书小字依扇沿一气写去,通贯到底,参差错落如同天成。所题为三首五言绝句,前二首咏竹,后一首吟书画,最是得意的时候,却以一句设问“画来殊草草,逸气得存无”作结,韵传诗外。得逸气否?不言而语,充满逸气。


潘天寿(1897~1971) 竹石图 水墨纸本 成扇 18.5×51cm

潘氏擅吟咏,诗味近中唐,所题之诗收入潘天寿《听天阁诗存》中,共五首,此为一、二、四首。其中第一首最早见于潘天寿1933年作《烟雨修竹图》时所题,1941年作《兰竹石图》时又题;第二首初题于1933年作《竹石》时,33年后即1966年作《秀竹幽兰》时再题,所不同者,第一句“夜月烟霏霏”1933年题《竹石》时为“月夜露清清”,第四句“离离湘水阔”则为“潇湘烟水阔”,用词精确,意蕴有别,体现了潘天寿对诗意的不断追求;最后一首不见他在别处题写,而三首诗中唯此诗直接咏画。所谓“篆隶”在这儿是代指书法,众所周知,潘天寿一生于书法用功最勤,他书学黄道周,成就有目共睹,建国后任浙江美院院长时,工作再繁忙依然临池不辍,这是当年的学生及同事们都知道的。但是潘天寿怎么在这首诗中说自己“书法久荒疏”以至连“八法”都模糊了呢?这是大家歉怀,书法是否荒疏只要看一眼此帧扇页就一目了然了。

《竹石图》未署作年,从书法绘画面貌和两首诗先后数题的时间推断,应该是潘天寿上世纪四十年代所作。

《映日荷花》为红军老干部刘子正绘,作于1966年初春,是潘天寿最后的几幅作品之一。三、四个月后,“文革”爆发,他成了最早也是“文革”中在全国美术界遭受打击最为惨烈的画家之一,从此他就再也没有画过一幅画,直到1971年9月5日含怨去世。而我们从潘天寿纪念馆收藏的那幅他最后的指墨画巨构《梅月图轴》中倔强无比的笔墨中可以看出,他的艺术生命力有多么旺盛!所以我们无法不为潘天寿含怨早逝扼腕叹息……


潘天寿(1897~1971) 映日荷花 设色纸本 立轴 1966年作 59.5×47.5cm

《映日荷花》正是与《梅月图轴》前后所作。这不是一幅如潘天寿画梅画松一样重骨力的作品,却让湿墨的荷叶与曙红的荷花互为映照,疏影横斜,笔意墨趣表现了盛夏里即将凋敝的荷花其生命依然那么美丽。其实,画什么与怎么画在这幅作品中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作画时间所蕴含的那段历史让这幅作品成为一个特殊载体,它的外延让我们意会到更多的东西。

《黄山虬松图》也是潘天寿的一幅精彩作品。潘天寿喜欢画松树,可以说松树是他贯通一生的绘画题材。为什么如此喜爱?当然与松树入画分不开,但是更重要的是松树的倔强苍劲与他的性格十分吻合。从早年以家乡宁海冠庄村西雷婆头峰上的松树为主要描绘对象,到晚年的《暮色劲松》、《山鹰虬松》等等绘松作品,伴随着绘画历程的不断深入,他对松树的描绘及内涵表达也在不断深入,我们甚至可以说,他的艺术人生在相当程度上可以用松树人生来比喻,一生中有那么多经典的绘松作品传世就是最好的说明。

“黄山松”是潘天寿松树绘画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一生中两上黄山,第一次是1934年,他与邵裴子等人同游;第二次是1962年,是应时任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文联主席赖少奇的邀请前往,黄山古松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此幅《黄山虬松图》作于1944年,为其初上黄山十年之后所作,也是我们现在所知他创作的黄山松绘画作品中的第一幅。画为蒋风白作,蒋风白是当年国立艺专(今中国美院)时潘天寿的学生。所绘古松主干曲倔,虬枝弯环,战笔绘就的松针郁勃而富有生机,树根部点缀一株灵芝,是一种生命寓意。上方以半纸篇幅题写当年游黄山归来所作长诗一首,书法可圈可点,通幅作品,令人观后有一种亢奋的感受。此画收入《潘天寿书画集》下编出版(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P54,第115图)。

张大千是本次春拍隆重推出的一位艺术大师,我们得到了海内外收藏家的广泛支持,共征集20余幅大千先生不同时期的山水和人物画精品,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是历年来之最。张大千的作品其生前身后都很受藏家喜欢,故其流通性特别好。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日益小康,收藏古董艺术品已经是许多跃过温饱线之后的中国人向往和付诸行动的行为,所以,在一场拍卖会上征集那么多张大千的艺术精品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说,本场拍卖会是收藏张大千佳作的一个好机会。

 1945年5、6月间,张大千在连续考察了大足、资阳、简阳等地石刻古迹之后返回成都老家避暑,昭觉寺是他常常下榻的地方。不日,叶浅予夫妇来访,一方面观摩张大千作画,另一方面邀请张大千一起前往川西康定作画考察,但是因为摄影师庄学本此时正返回重庆家中安顿事务,他们便在成都等待,时间两月余。这期间张大千画了他一生中多幅重要作品,其中包括《调鹦图》、《荷花通景大屏》(四张丈二大纸合绘)、八屏巨幅《西园雅集》等等。也就是这个时候传来了日本战败投降的消息,张大千欣喜若狂,故此一时段所作或题材特别选择,或色墨酣畅淋漓,都有欢喜表达,此幅《赠刀图》即为其中之一。

画以《吕虔刀》典故为题材,表现三国魏时徐州刺史吕虔赠刀的故事:吕虔有佩刀,某位识刀剑的工匠见后认为此刀必须身居三公之位的人方可佩带,吕虔自知不配,于是将刀送给了王祥,王祥后来果然官至司空(司空,官名,累有变迁,至三国魏时为三公官,参议国事)。王祥临终前又将此刀转授其弟王览,转赠时对其弟说:因为我的儿子都平凡普通,而你日后必兴,配佩此刀,所以将这把刀转授于你。这是广为人知的典故,后人以此比喻物欲所值,应适其主,在封建社会这不失为一种开明思想。张大千截取吕虔赠刀这一典型场景,以其娴熟的线条,典雅的色彩加以表现,画中五个人分为两组,场景简洁,主次分明,各个人物姿势动态合体,将故事演绎得栩栩如生。张大千的绘画,尤其是人物画,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到五十年代上半期达到高峰,这幅《赠刀图》正是其人物画高峰时期所作,是一幅优秀作品。若依典故内容判断,张大千绘此或许是为了赠人,但是此画未署上款,是否因为自己喜爱而舍不得?

《初唐供养人像》也极精彩,同为张大千盛期所作。其时张大千寓上海李秋君之欧湘馆,正是与李秋君合度“百岁大寿”、陈巨来为之刻“百岁千秋”印之后,(大千与李秋君同岁,1948年正值两人合龄百岁,是年9月张大千与李秋君在上海举行百岁大寿宴,陈巨来从两人名字中各取一字,合为“百岁千秋”印贺寿,最得大千喜欢。)是其心情极佳时的作品。所绘为莫高窟初唐供养人像,神态怡然,气质典雅,设色古丽,服与饰及持物不离规范。尤其所服,窄袖长裙,纤腰束身,乃胡服极致,此曾为唐时风尚,幷被认为源自唐玄宗所好。而此初唐供养人像取材武则天时代,早于唐玄宗的“开元天宝”时期数十年,可见胡服在玄宗之前已经流行。张大千对莫高窟壁画研究极深,绘此初唐供养人像,不仅所画有来历,更借塑形题跋纠正前人误识,体现了他的用功与学识,这是张大千人物绘画高人一筹之所在。

此画曾被天津人美《张大千书画鉴定》等出版著录。


张大千(1899~1983) 初唐供养人像 设色纸本 镜片 1948年作 108.5×
51cm

十二开纸本设色《花鸟人物集册》是张大千的妙品集册,各纵30厘米,横41.5厘米,绘各式花鸟疏果,有松下高士、泼墨荷花、红叶小鸟、折枝玉兰等等,十二开册页皆得雅逸之趣,为大千如意之作。册页日本制册,所绘未署作年,从各开钤印以及画风、署款看,约为大千先生60岁前后所作。旧裱,大千自署“大千居士墨谑”签条,品相完好,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张大千花鸟人物册页。


张大千(1899~1983) 花鸟册 设色纸本 册页(十二开) 30×41.5cm×
12

《松岩仙馆》是一幅命题画,谁命的题?大千本人。那一天他忽然想起袁中郎的两句诗:“磵底有人穿洞出,山间投石隔村闻”,为其意境感染,命笔图之,成就此画。由此让人想到了画家的几种类型,一类有画无文,一类有文无画,还有一类则图文幷茂。图文幷茂幷不是指画中非要有长跋,很多优秀作品未必都有长跋,但是很有看头。有看头耐人寻味,“看头”里头有文化。这从一个角度向画画人提出了一个严肃的命题:画画从何入手?以笔者所见,无论从何入手,文化都是最重要的一条。张大千是第三类画画人。

此画以石涛笔法描绘中郎诗意,满幅构图,前景古松倚石,松下高士踽行,山腰有庙舍瓦屋,高士涧底行,虽与庙舍相去不远,却为垂岩所阻,相闻不相望,一种诗意已出画面。张大千骨子里就具诗人气质,作此画于诗意十分拿捏,绘来得心应手,潇洒得很。此画作于1941年,纵113厘米,横60.5厘米,品相完好,曾为著名鉴藏家王贵忱收藏,幷收入1997年四川人美出版的《张大千》画册、大象出版社《中国近现代书画真伪鉴别》张大千卷中出版,值得收藏。

陆俨少是西泠拍卖十分崇敬的一位艺术大师,每一场西泠拍卖会我们都会隆重推出幷且享受着陆俨少卓绝的书画艺术带给我们的种种恩惠。在西泠拍卖的五年历程中,我们成功推出了不止100幅陆俨少的书画作品,为艺术市场所关注。我们将为此继续努力。这是我们的心愿,更是西泠拍卖的责任。

陆俨少《杜甫诗意图》,镜片,共计八开,书画各半。原为四开杜甫诗意山水册页,当年系为友人所作,未署作年。后来画主将其改成立轴,幷嘱请陆俨少为之补作书法,陆俨少欣然为之,录杜诗四首,时间是1991年的秋天。那么四开山水作于哪年?依陆俨少补书杜诗时的题识所记,是十余年前所作,四帧书法作于1991年陆俨少83岁时,十余年前就是陆俨少六七十岁的时候。但依作者所见,陆俨少或许晚年记忆有误,因为四帧山水从绘画面貌及题识、署款特征看似乎更早一些,大约与他绘二十开《杜陵诗意册》的时间相仿佛(二十开《杜陵诗意册》作于1966年,见《陆俨少书画全集》第三册),即在五六十岁期间。四开山水均为平远构图,近景或绘巨石山峦,或绘茂密大树、草屋楼台,幷点以醒目色彩,以构成对比,拓远景深,营造杜诗意境。陆俨少善书法,其书法在现代画坛书坛都称出类拔萃。这件拍品以中年山水晚年书法的面貌呈现,可以想象题书时陆先生会有一种感慨在心中,那是在回望老人走过的路。人老了于世事淡泊,于情感则丰富,这或许不为求书人所察,但是笔墨间早已沁出,故而所题笔墨凝情,为画增益,更让人倍加珍爱。

该作收入《陆俨少书画藏品集》第一卷(香港朵云轩有限公司出版)、《陆俨少全集》(浙江人美版)出版,另有一开(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作为例画收入《陆俨少辞典》一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宁国古道图》作于1978年,为其“穆如馆”后期作品。1976年“文革”结束后,陆俨少于第二年赴井冈山写生,历时三月余。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不仅富有历史意义,其风景之好也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此次写生令陆俨少寓目养眼,开阔胸襟,回到上海后不久即精心构思创作了长卷《井冈山五哨口》,以浓墨重彩将井冈山五哨口绵延百里的壮丽风光尽收卷中,为陆俨少“文革”之后的重要作品。第二年,陆俨少的“右派”得以改正,幷且恢复了每月80元的津贴。他还应外交部的邀请,赴北京作画,那一年真是好事连连。《宁国古道图》即在这样的背景下所作,落笔便有一种高远气势,山道在密树茂林中蜿蜒向上,山势峻峭,高路入云,森严而雄伟。大约心情好,笔墨也含笑,通幅作品绘景壮观却是郁郁葱葱,勃发的滋润气象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产生爱怜,无限欢喜。

陆俨少作品中还有两个手卷很精彩。一个是《溪山卧游图卷》,作于1973年,系陆俨少为后学、后来成为中国美院客座教授吴静山而绘。当年陆俨少所绘是八开山水,另题一开书法,是一本册页,1990年吴静山将其裱成手卷,并自题引首,形成了今天的面貌。绘画缘由是吴静山即将北游前来到陆宅,向陆俨少道别,陆俨少因此忆及当年自己的蜀川游历,往事涌怀,借题而发,以壮行色,故而所绘激情满怀,晴川历历,云水交合,极得一种浑茫气势。另一幅是《烟江迭嶂图》,为新加坡著名企业家、作家周颖南作。周颖南原籍福建,1951年移居印度尼西亚,1970年起定居新加坡。他与国内诸多著名的文人和艺术家结有深厚友谊,并为许多文人、艺术家出版文集画册,积有功德。《烟江迭嶂图卷》绘于1984年,画心纵34厘米,横273厘米,通卷烟江迭嶂,气势雄浑,展卷览画仿佛一条长江历目眼前,心为之游矣。构图设色之繁复为陆俨少70岁以后所少见,是其“自爱庐”时期的佳作。此卷为海上诸多名家所欣赏,先后题跋于后,计有唐云、苏渊雷、钱君匋、陈从周、杜宣等五家,是一卷耐玩耐藏得好作品。


陆俨少(1909~1993) 烟江迭嶂图 色纸本 手卷 1984年作 引首一:34×137cm 引首二:34×91cm 画心:34 ×273cm 题跋:34×203cm

李可染也有两幅作品很是精彩。一幅是水墨山水《登泰山》,镜片,是面貌典型的“李家山水”。另一幅是人物画《绿天庵醉僧书蕉图》,也是设色镜片,纵84厘米,横51.5厘米,绘怀素蕉叶作书,极为传神。李可染的人物画抓动态细节是其绝技,他描摹人的神态就像诗人提炼诗句中的那个动词一样,极为生动精准。比如《午困图》中那位打盹的老者,就是抓住了打盹时老者松垮的衣服、略带倾斜的坐姿——特别是那副带一点点皱纹而紧闭着的眼睛,将老者因“困”而“盹”的睡相表现得无以复加。此幅《绿天庵醉僧书蕉图》也是一样。人物的神态尽在一个“醉”字上——但不是烂醉,而是似醉非醉。这正是史书所记怀素作书的常态,他喜欢饮酒,幷且常常酒后作书。画面定格的这一“醉相”,给人无限的惬意和想象——谁没有见过男人喝醉酒的样子?所以画中怀素给人似曾相识的亲切感,而非通常所谓“书圣”的不可亲近。另一个细节是蕉叶上幷无字,这绝非可有可无,若有字便不会那么耐人寻味。边上孩童研墨的神态也仿佛是怀素的分身,有着密不可分的同构关系。妙极了!

此画有可染先生之子李小可的鉴定签名照片,幷收入《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的《李可染作品精选》一书。

马是最有灵性的动物之一,是与人类最能通好的动物朋友,为人所用,忠心耿耿,故而历来是画家所热衷表现的题材。而在中国美术史上,向来不乏绘马大家,比如唐代的韩干、北宋的李公麟、南宋的张瑀、由南宋及元的任仁发、赵孟頫等等,但若以大写意法画马论之,则徐悲鸿为古今第一人。可以这么说,在中国美术史上,以大写意法画马是徐悲鸿的首创,而在徐悲鸿的艺术世界里,尽管他的人物画对后世影响最大,但是画马让他更加出名。他笔下的马,姿态各异,或立或奔,或孤或群,都赋予了积极的意义。本次西泠春拍有两件徐悲鸿精彩的绘马作品,分别作于1936年和1942年。一为《溪上骏马》,设色纸本,立轴,绘一马立足水间,作侧身回望状,若有所思。画上题识则是徐悲鸿的一则“马识”,寥寥三四十字,说的是他的见解,其实这匹“溪上骏马”就是徐悲鸿心目中的“希望之马”。另一幅为《奔马图》,也是设色纸本,镜片。尺幅虽不大,画的极有精神,四蹄腾飞,有一种昂奋的精神气度。两幅作品均以楷楷大笔写之,笔墨痛快淋漓,浓淡间明暗互见,体现了徐悲鸿中西互融的绘画功力。尤其散毫绘马鬃、马尾,笔笔都出精神,甚壮观瞻,非常可爱。


徐悲鸿(1895~1953) 草溪骏马图 色纸本 立轴 1936年作 100×83cm

《听瀑图》作于1944年,是傅抱石“金刚坡下”时期作品。观瀑与听瀑都是傅抱石热衷表现的题材,然而“观”与“听”虽然面对的都是流水,却是人的不同行为:观瀑往往耳目幷施,听瀑则可以微闭眼睛……傅抱石以其细致的观察和独特的感悟表现个中差别,画中那个小小的人物担负了画家的寄托,是这幅作品的画眼所在。


傅抱石(1904~1965) 听瀑图 色纸本 立轴 1944年作 113.5×33cm

此画竖幅高远构图,通轴围绕瀑布绘景,画家凭借深浅不一的“抱石皴”营造画中各个景次之间的关系。前景一株古松,松下茅亭临水,高士侧身倚栏,眼睛微闭……其实水声很响,不要说瀑布坠石如雷轰鸣,流过茅亭时还是那么激越,但是高士的神情仿佛不闭眼睛就听不到声音——那么,声音里面有什么呢?前几天刚刚读过一幅对联,王一亭写的(见本场春拍近现代专场),联语云:听水可当古曲,游山尝遇异人。正是此境,流水声里有古曲!感谢王一亭,在此关键的时候,一副对联为我省下笔墨,止言废语。如此妙联诠释此幅山水几臻绝诣,抱石九泉之下若知亦欢喜,那是高人胸怀,一一相通的。

《听瀑图》右下角傅抱石钤“踪迹大化”印。“踪迹”何指?窄的说是指他的笔墨,宽的说是傅抱石在俯视画史。此印多钤于他的山水画上,钤用时间大约起自1941年下半年至1942年上半年之间,而他的“抱石皴”也正是此时显露峥嵘。此前他作山水曾钤“乱头粗服”印,“抱石皴”问世之后才有“踪迹大化”印,四个字里面包含了他的艺术自觉和如许得意。我们不妨回头再看看这幅《听瀑图》,无论是画面呈现的意境还是“抱石皴”所营造的景次效果,都体现了傅抱石的艺术自觉,有一份得意含笑山水间,那是想掩盖都掩盖不住的。当钤此印!

傅抱石、胡小石的《幽谷云烟图》书画成扇也值得推荐。

竹骨,十六方,晚清苏州刻竹名家于子安汉隶刻诸葛亮《前出师表》,洋洋805字,章法井然,字字如玑。傅抱石绘山水,构图疏朗却画得层峦起伏,散毫色墨,笔笔松灵,俨然性情中所作,闲章钤“往往醉后”便是一种得意。此扇绘于1953年6月,5月份,中央文化部决定举办全国国画展,他的《抢渡大渡河》、《更喜氓山千里雪》入选参展;6月10日,江苏省文联筹委会成立,傅抱石是筹委会委员;同月,世界和平理事会推出本年世界四位文化名人,屈原名列其中。都是喜事,尤其屈原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的人民来说更是一种莫大的骄傲,而傅抱石早在抗战时期就在重庆以画屈原《九歌》题材出名,更是喜涌满怀。1953年的6月,他创作激情高涨,多幅优秀作品比如前面提到的描绘毛泽东七律《长征》诗意的《更喜氓山千里雪》等都是这个月所作。傅抱石是典型的气质型艺术家,好心情是他创作好作品的前提,《幽谷云烟图》虽为小幅,亦得益于此。

背面为胡小石书法。胡小石是晚清大书法家李瑞清的弟子,不仅书法好,学问也好,对文字学、史学、诗学、书法理论均有深入研究,幷有多种著述出版,解放前是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教授,解放后是南京大学(即前中央大学)教授兼图书馆馆长,幷担任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主席等职。其书法沉着雄健,四体俱佳。此扇所书一首七言绝句,行书笔法中既有流沙坠简的飞动之姿,又得北碑平拙风韵,乃沙公(胡小石号沙公)妙作。上款“承华仁兄”不知何人,得傅抱石、胡小石如此佳作,想来关系不会一般。

《一览众山小》为谢稚柳先生中年所作重要山水册页,是谢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2005年郑重先生为之作有专文,对相关旧事及作品赏析均有精彩叙述,本次西泠春拍得到藏家支持推出这件重要的作品,幷且征得郑重先生同意,将其《观壮暮翁<一览众山小>山水册》一文转载于此,另有相关事项笔者做了补充附于郑文之后。毫无疑问这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谢稚柳册页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