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西泠春拍昨日收官 南北艺术品市场一同渐渐复苏
时间:2009/06/21 作者:潘宁 来源:《杭州日报》

尽管有小部分观点认为,艺术品市场的兴盛与低迷,与经济形势并无多大瓜葛,但更多的人们更习惯于让这两者彼此纠缠,互为参照。因此,昨天在杭州结束的 2009 西泠印社春季艺术品拍卖会,照例被舆论视为金融危机局面下的一个温度计,人们试图通过藏家的购买力,来判断经济局势的微妙变化。而西泠春拍总成交额 1.48 亿这个数字,也确实没有让人们失望。

事实上,全球艺术品市场的确存在复苏的态势,在中国,这种苏醒的状态是南北共同呼应的,西泠春拍,与之前结束的内地多家拍卖公司的大型拍卖一样,艺术品资产流动性显著增强,书画专场的成交率甚至达到了 88% ,竞投气氛热烈。

当大多数行业还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徘徊观望之时,

中国艺术品市场何以率先破阵?

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艺术品尤其是古代艺术佳品的稀缺性,确保了它的价值必然随着岁月的推移而不断获得提升,同时,艺术品对收藏者的鉴赏评判要求,又决定了艺术品的收藏投资仍然是少数人的行为,它所占的比重远远低于人们在股市、楼市中的投入,因此艺术品市场受宏观经济的影响相对较轻,艺术品市场也由此被许多人视为金融危机的避风港。

这也是上世纪 20 年代末的经济大萧条和 70 年代的石油危机中,虽然社会财富整体缩水,艺术品市场却表现尚佳的原因。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不仅导致了全球财富的重组,也促成了艺术品资源的重组,市场上开始出现被抛售的艺术佳作,而中国政府在应对此次金融危机时的积极举措以及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力支持,不仅大大提升了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也促使部分海外艺术精品回流中国,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艺术品市场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此外,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规范化与诚信建设,也令收藏投资者重拾信心。

清代吴历《山邨邨密图》拍出整场拍卖最高价,

印证古代艺术品仍是拍卖业的坚挺角色

《山邨邨密图》是清初大画家吴历 45 岁那年创作的山水佳作,作于 1676 年的秋天,作画地点“桐阴山房”就在吴历虞山(今江苏常熟)的家中。画作的构图很高远,密林远山,流水绕闲邨,有一种超然于尘世的脱俗意境。吴历的艺术成就,名列中国画史所谓“清初六家”即“四王吴愠”之列,一生留给后人的作品很少。

《山邨邨密图》起价为 380 万,以 700 万落槌, 784 万成交。尽管在西泠历届拍卖最高价格记录上,这个价位并不是最高的最傲人的,但也充分证明了资源稀缺 / 不可复制的中国古代书画,表现在艺术品市场上的坚挺与抗跌性。而相比之下,当代艺术品价格的起落与反差,这几年很大,而论复苏的程度,当代艺术品也远不及古代艺术品。

买家表示:

“西泠”拍卖,在整个中国艺术品市场上的口碑一直都很好

除了吴历《山邨邨密图》,一些近现代艺术大家的作品在 2009 西泠春拍上也有出彩的表现。如吴昌硕 / 潘天寿 / 陆俨少 / 黄宾虹 / 傅抱石等,他们的一些作品价格也拍得及其理想。历史上,吴昌硕 / 傅抱石均等与西泠印社有着极为深厚的渊源,而西泠拍卖的古代书画 / 社员作品,也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南方片独特的拍品。

据说,上海非常看重西泠拍卖的这个特色,曾多次游说公司,想把这个牌子挖到他们那里去,但事实上,西泠拍卖因与百年名社“西泠印社”息息相关,与国内其他拍卖公司相比,她独有的文化因子,也造就了自身已渐渐成为杭州众多文化品牌中的一个,与这个城市融为一体。

来自苏州的藏家王福是西泠拍卖的常客,他说,西泠这几年来在全国艺术品市场的口碑一直很好,文化概念运作得很不错。

作为众多艺术品投资者的一员,王福也表示,他们这支队伍已经越来越成熟,心态变得更为健康理性。昨天下午,王福以 20 万左右的价格拍走了一件“十八罗汉应真像”,他认为好的东西肯定是不会流拍的,好的东西肯定能拍出相应好的价格,他对西泠拍卖中涌现大量这样出色的拍品深感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