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 日 至 3 日,西泠印社首届大型艺术品拍卖会在杭州举行。
拍卖会的人气就像杭州的天气一样热。来自浙江、北京、上海、山东等省市以及海外的买家,共赴这场西泠印社成立百年来首次端出的艺术品盛宴。拍卖会共有 1200 件拍品,分中国古代书画、中国近现代名家书画、中国近现代十位大师作品、海派书画、金笺扇面书画 5 个专场。
经过两天的拍卖,西泠印社连连创下国内艺术品拍卖纪录: 1.96 亿元人民币(包含佣金)的首拍总成交额和 95.17% 的首拍成交率;参拍人数最多,达 1200 人,拍卖作品图录发行量最大,达 5000 套以上。首场进行的海派书画专场,出现了杭州艺术品拍卖史上从未出现过的 100% 成交率。为此,西泠印社拍卖公司还按惯例向拍卖师刘新惠赠送了白手套,这也是对拍卖师的最高褒奖。
刘新惠说:“西泠印社的首拍创造了一个奇迹。中国的拍卖重心在北京,现在这个重心正在南移。”
浙江艺术品收藏风生水起
“拍卖会上的买家还是以浙江人居多。”西泠印社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中国近现代十位大师作品专场中,一幅张大千的《松下观瀑图》,就以 315 万元的专场最高价被来自宁波的买家购得。在现场,温州话、绍兴话等浙江乡音随处可闻。
一位业内人士说,随着近年来艺术品拍卖和民间收藏市场的持续火爆,浙江籍投资者非常活跃。他们既具雄厚的经济实力,又有敏锐的投资眼光,已成为海内外艺术品的重要买家。
“浙江的文化传统深厚,艺术品的收藏气氛浓厚,民间的资金储备充裕,这些都奠定了浙江艺术品收藏的基础。”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艺术系教授、著名鉴赏家黄鼎这样评价。
艺术品市场呼唤优质中介
虽然浙江藏宝之风渐盛,但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却相对滞后。
在浙江的艺术品拍卖业,没有涌现出能与国内一流拍卖企业抗衡的浙籍拍卖公司。据省经贸委发布的消息, 2004 年全省艺术品拍卖全年成交额为 5.43 亿元人民币,而仅 2005 年春拍,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成交额已跃至 6 亿元人民币,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为 3.64 亿元人民币,成交总量上的差距显而易见。
浙江民资流向外地,与浙江拍卖行缺少艺术精品有关。“买家关注的是拍卖公司拿出来的拍品是否有品位,是否是名品,而并不关注拍卖公司在什么地方。拍卖公司有没有征集名品的途径很重要。”省博物馆副馆长赵雁君如是说。“现在国内的拍卖市场鱼目混珠,一些没有价值的赝品拍出天价,是对艺术的亵渎。”著名画家何水法说:“无论是浙江还是中国,都需要有影响、负责任的拍卖公司。”
西泠印社“试水”艺术品拍卖,即取得耀眼业绩,也正体现了浙江艺术品收藏界对优质中介组织的期盼。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买家是冲着西泠印社这块金字招牌而来,他们相信,这个“百年名社”进入艺术品拍卖领域,必是诚信和负责任的。而这次,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花大力气搜集到张大千、潘天寿等中国近现代十位大师的作品同台竞拍,也是艺术品拍卖中罕见的场面。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主任魏皓奔说:“西泠印社涉足拍卖,必将推动浙江拍卖行业的发展,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
不出省也能买到好藏品
建设文化大省,目前方兴未艾的艺术品交易行业和艺术品收藏市场,值得人们关注。
有专家说,这场拍卖会让我们不仅重新认识了“西泠印社”四个字的价值,也同样认识到在艺术品收藏市场的发展方面,浙江大有可为。
但是,如何发展浙江的艺术品交易市场,让浙江的买家不出省就能买到好藏品?西泠印社拍卖公司总经理陆镜清分析,浙江的收藏市场要发展,就必须有精品、名品不断亮相,从而聚焦大家的眼光。在这次拍卖会上,买家们见到了许久未见的大师精品:潘天寿的八尺大堂《春塘水暖》、吴昌硕的《延年益寿》、首次亮相杭州的明代画家郭诩的《朱文正公像》等等。虽然好几幅主拍品因买家报价未达到卖家委托底价而流标,但还是令众买家惊艳。
有好东西,还要有规范的中介组织去操作。目前,拍卖公司参与艺术品造假、串通买家哄抬价格的恶劣事件时有发生,使得艺术品拍卖行业的诚信受到质疑。许多藏品不通过公开的拍卖,而是私下交易,既不能体现藏品真正的价值,也起不到扩大影响的作用。黄鼎教授表示,只要拍卖公司规范操作,精益求精,浙江必然成为全国艺术品交易的重镇。他建议,政府部门加强对浙江收藏市场的摸底调查,规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