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
王国维、陈寅恪、蔡元培、胡适、冯友兰、傅斯年、马相伯、周作人、郭沫若、启功、孟森、刘文典、傅增湘、马裕藻、柳诒征、顾颉刚、马衡、张宗祥、叶恭绰、朱启钤、沈尹默、余嘉锡、岑仲勉、沈兼士、滕固、台静农等 史学大师陈垣上款书札七百余通
展览:“陈垣先生遗珍:北师大回校展”,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主办,2023年12月10至12日。
部分出版:1.《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秘书组编,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
2.《陈垣先生往来书札》,陈垣等著,陈智超编,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史哲研究所筹备处,1992年。
3.《陈援庵先生全集 第十六册》,陈垣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
4.《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图版页,陈智超编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部分著录:5.《马相伯先生文集》,方豪编,上智编译馆,民国三十六年(1947)。
6.《蔡元培全集》第四卷,高平叔编,中华书局,1984年。
7.《兴山文史资料(第3辑)谈锡恩先生专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兴山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7年。
8.《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秘书组编,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
9.《陈垣来往书信集》,陈智超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10.《郭沫若书信集》下,郭沫若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11.《马相伯集》,马相伯著、朱维铮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
12.《胡适研究丛刊 第3辑》,耿云志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
13.《蔡元培年谱长编》第2卷,高平叔撰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14.《蔡元培书信集》上,高平叔、王世儒编注,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
15.《陈垣年谱配图长编》,刘乃和、周少川等著,辽海出版社,2000年。
16.《陈寅恪集·书信集》,陈寅恪著,陈美延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17.《三松堂全集·第十四卷书信集》,冯友兰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18.《傅斯年全集》第七卷,欧阳哲生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
19.《刘文典诗文存稿》,刘文典著,黄山书社,2008年。
20.《陈垣全集 第16册》,陈垣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
21.《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陈智超编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22.《王国维全集 第15卷》,谢维扬、房鑫亮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年。
23.《独为神州惜大儒 现代国学思潮与人物》,刘墨著,团结出版社,2010年。
24.《蔡元培教育论著选》,高平叔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
25.《顾颉刚日记》第一卷,顾颉刚著,中华书局,2011年。
26.《王国维书信日记》,房鑫亮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年。
说明:陈垣上款。
本专场包含市场最多的17通陈寅恪信札,以及王国维、蔡元培、胡适、傅斯年等致陈垣信札700余通,1990年起悉数出版著录于陈垣及信札作者本人的相关文集。来源清晰可靠,也为我们建立起一个以陈垣为核心的民国学人手迹研究的坐标,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近现代名人手迹研究的参考标准。
本专场规模之大、分量之重,写作时间跨度之广,人物体系之完整,聚珍之难得,皆为现有名人手迹门类之冠。
这批信札是陈垣辉煌学术成就及其“朋友圈”的重要见证,为我们了解陈垣先生、了解近现代中国学术、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材料。
信札具体包括陈寅恪17通、王国维2通、蔡元培7通、胡适3通、傅斯年12通、顾颉刚9通、马相伯5通、冯友兰2通、沈尹默5通、沈兼士25通、傅增湘35通、余嘉锡11通、马衡5通、张宗祥6通、杨树达6通、柯劭忞6通、吴承仕9通、李煜瀛5通、岑仲勉41通、张星烺10通,柳诒征、孟森、钱稻孙、袁同礼各4通,台静农、孙楷第、刘节、李宣龚各3通,马裕藻、张元济、叶恭绰、张尔田、冼玉清、徐鸿宝、李宗侗、邓之诚、英敛之、吴雷川各2通,启功、郭沫若、周作人、刘文典、朱启钤、朱希祖、章士钊、汪兆铭、戴季陶、马其昶、顾廷龙、庄蕴宽、谢国桢、汪大燮、赵万里、滕固各1通,等等。
RMB: 18,000,000-28,000,000
部分作者简介:1.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亦作静庵,又字伯偶,初名国桢,号观堂等,浙江海宁人。著名学者。早岁在沪就读于东文学社,留学日本。归国执教南通,苏州师范学校,后至北京,治宋词元曲,后从事甲骨文及考古研究,1924年聘为清华研究院教授。1927年自沉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著述宏富。弟子遍及海内外,如王力、徐中舒、姜亮夫、谢国桢等。与罗振玉、董作宾、郭沫若并称“甲骨四堂”。
2.蔡元培(1867~1940),字鹤卿,阿培、民友、孑民,号鹤青,浙江绍兴人。光绪十八年中进士,授编修。1905年加入同盟会。其后留学德国,又往法国,1916年底回国,次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被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27年后,任南京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监察院长等职。又为上海音乐学院创始人。
3.胡适(1891~1962),原名洪骍,字希疆,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910年留学美国,先后入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分别获文学士及哲学博士学位。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著名人物之一。历任中国公学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赴美。
4.陈寅恪(1890~1969),号青园,又署青园翁,室名寒柳堂、金明馆、不见为凈之室,江西义宁(今修水)人。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孙,著名诗人陈三立三子。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元白诗笺证稿》等。
5.马相伯(1840~1939),原名志德,字斯藏、相伯等,号若石,后改为马良,江苏丹阳人。自幼受天主教会教育,后获神学博士衔。曾任驻日使馆参赞、神户领事。1902年创震旦学院。辛亥后,任南京府尹、代理北京大学校长等职。
6.刘文典(1889~1958),原名文聪,字叔雅,笔名刘天民,祖籍安徽怀宁,生于合肥,现代杰出的文史大师,校勘学大师与庄子研究专家。历任北大教授、国立安徽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终生从事古籍校勘及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专长校勘学,版本目录学,唐代文化史。著有《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三余札记》等。
7.马裕藻(1878~1945),字幼渔,祖籍浙江鄞县,学者,北大教授、国文系主任,中国第一部官方正式颁行的法定汉字注音(注音字母)的首倡者。叶瀚、章太炎弟子,马衡兄长,日本早稻田大学、东京帝国大学毕业。曾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校长。因在读音统一会上率先提出《注音字母》方案获大会通过,被聘为北大教授。鲁迅莫逆之交,曾聘鲁迅至北大任教,联合编辑出版《鲁迅全集》。
8.沈兼士(1894~1974),名坚,一名坚士、兼士,室名抗志坚、段砚斋。浙江湖州人,文字学家。清末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历任北京大学国史编纂处编纂员,国文系教授、研究所国学门主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国学院主任。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等。兄士远、尹默。
9.台静农(1903~1990),原名传严,字进努,别号孟威,后改名静农,字伯简,晚号静者,室名歇脚斋、龙坡丈室,安徽霍丘人。未名社负责人之一。历任辅仁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等教授。抗战后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主任。著名作家。
10.柳诒征(1880~1956),字翼谋,号知非,晚号劬堂,江苏镇江人。著名图书馆学家、历史学版本目录学家。历任南京中央图书馆馆长、国史馆纂修,执教于多所著名高校。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学者,1950年任上海文管会委员。著有《中国文化史》《国史要义》等。
11.余嘉锡(1884~1955),字季豫,号狷庵,斋号读已见书斋、不知魏晋堂、小勤有堂、槐抱椿树庵,祖籍湖南常德,生于河南商丘。语言学家、目录学家、古文献学家,清末吏部文选司主事,民国中研院院士、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举人出身,曾参与审阅《清史稿》,拜柯劭忞为师。后执教于北大、辅仁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著有《四库提要辨证》《目录学发微》等。
12.孟森(1869~1938),字莼孙,号心史,江苏武进人。中国近代明清断代史研究研究奠基人。清末秀才,有“清狂之名”。光绪二十八年赴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攻读法政专业。回国后在沪创办预备立宪公会,主张全国立宪。辛亥时放弃宪政响应革命。 民国后以“心史”之号发表《心史史料》,著重对清朝入关前的历史进行系统研究。先后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国立北京大学,讲授《满洲开国史》,编纂《明元清系通纪》。著有《明史讲义》、《清史讲义》等。
13.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著名哲学家,对现代中国哲学研究贡献巨大。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现河南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1948年当选为南京中央研究院院士,并被选为院士会议评议会委员。一生为了治学,收藏有古今中外图书数万册。1994年其亲属遵照先生遗愿,将其藏书捐赠给清华大学收藏,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有冯友兰文库。
14.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号秋明,斋号匏瓜庵,浙江吴兴人。现代书法大家。曾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首任主任委员。
15.张元济(1867~1959),字菊生,号小斋,浙江海盐人。工书法,光绪十八年进士。官刑部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民国曾任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建国后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16.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号颉刚,笔名诚吾、余毅、桂姜园等,室名晚成堂等,江苏吴县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大学教授。解放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研究员、中国史学会理事等职。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17.傅斯年(1896~1950),初字梦簪,改字孟真,山东聊城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年底公费赴英国留学,后又赴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和历史。曾任中山大学教授、中文及历史系主任、代理文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代理北京大学校长、台湾大学校长等。
18.郭沫若(1892~1978),号尚武,别署鼎堂,四川乐山人。擅书法,精鉴别。一生著述颇丰,在剧本、诗歌、散文、评论、文字学、历史学、书法史卓有建树。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文联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等职。
19.周作人(1885~1967),原名櫆寿,又名奎缓,字星杓,自号启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笔名仲密、药堂、周遐寿等,浙江绍兴人。鲁迅二弟,周建人的哥哥。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以散文成就最高,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20.启功(1912~2005),姓爱新觉罗,字符伯,室名简靖堂、坚净居。精于博物文史鉴识,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中国书协主席、中央文史馆长、西泠印社社长。一生教书育人,究心学术,著述甚富。
上款简介:陈垣(1880~1971),字援庵,大名道宗,室名励耘书屋,广东新会人。毕业于广州光华医学堂。创办《震旦日报》,辛亥后历任北京大学国学门导师,辅仁大学校长,建国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科院历史研究二所所长、全国人大常委。